当前位置: 首页 > 疾病查询 >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> 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

浏览历史

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
辽宁省按摩协会 / 2015-08-16

主要症状:发热、头痛、眼球后痛、背部、骨、关节痛、恶心、呕吐、皮疹。

诊断依据:
1、流行病学   根据流行地区、季节及流行特点做出判断。
2、临床表现:
(1)典型登革热:发热,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,发热、头痛和眼球后痛,同时伴有背部、骨、关节痛、恶心、呕吐等。早期有颜面潮红、眼结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。儿童病例起病较慢,症状较轻。发热一般持续5-7天,然后骤退至正常。部分病例于第3-5天体温降至正常,1天后再次上升,称为双峰或马鞍型热。皮疹,于病程3-6天出现,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,也有猩红热样皮疹、红斑疹或皮下出血。同一患者可见两种以上不同形态的皮疹,遍布全身。皮疹持续时间3-4天。出血,约25%-50%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,如齿龈、鼻、消化道、皮下出血,咯血、血尿、胸腹腔出血。其他,约1/4病例有肝肿大,个别病例有黄疸,脾肿大少见。
(2)登革出血热:前驱期2-4天,具有典型登革热症状。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,病情突然加重,皮肤变冷、脉速、昏睡或烦躁。出汗、淤斑、消化道或其他器官出血。肝肿大、部分病例脉压差进行性下降,如不治疗,即进入休克,可于4-6小时内死亡,为登革休克综合征。
3、实验室检查
(1)血液一般检查:
  1)登革热。起病后白细胞减少,出疹期最低,可有核左移,血小板常减少。
  2)登革出血热,血液浓缩,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加,有中毒颗粒。血小板降低。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。
(2)血清学检查:
  1)血凝抑制试验。本实验的抗体为群特异性。发病第4-5天出现,第三周达高峰。若抗体有4倍增长时,具有诊断价值。
  2)补体结合试验。该抗体出现较晚,多在发病后2周左右出现,1-2个月达最高峰。双份血清抗体增加4倍有诊断意义。
  3)ELISA。该法间便快速、敏感、特异。登革热特异性IgM在发病后5-10天出现。
  4)PCR法。2天即可报告结果,并可鉴定型别。
(3)病毒分离:有条件可进行病毒分离。
4、鉴别诊断  本病需与流感、疟疾、钩端螺旋体病、斑疹伤寒、麻疹、猩红热等鉴别。

治疗原则:
1、卧床休息,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,补充维生素,保证热能。
2、高热时先用物理降温,慎用解热镇痛药。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。
3、脱水者尽可能采用口服补液,因脑膜炎型病例往往发生于静脉补液过程中。注意预防脑水肿。
4、有出血倾向者,可用卡巴克洛(安络血)、云南白药等;大出血或出血不止者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,使用巴曲酶(立止血)等止血药物。
5、对脑型患者应用脱水剂降低脑压,防止脑疝的发生。
6、对休克病例,先快速补给平衡盐液,然后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血浆,同时给氧,纠正酸中毒,使用糖皮质激素。

疗效判定标准:尚未确定。

辽宁省按摩协会:开展国内外按摩学术交流,推广新技术,培训咨询技术。 辽宁省按摩协会培训中心:按摩师培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