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疾病查询 > 儿科疾病 > 脑性瘫痪

浏览历史

脑性瘫痪
辽宁省按摩协会 / 2015-08-16

大脑性瘫痪系指由于各种病因致神经系统高级中枢受到损害,使脊髓神经失去大脑高级中枢的正常调控,而发生上运动神经元瘫痪,出现肌张力增加。腱反射亢进和运动失调等一系列症状,部分患者有智力障碍。

主要症状:肌张力异常、主动运动减少、反射异常、智能迟缓、视力异常、语言障碍、行为异常。

(一)临床表现
1、运动发育落后:脑瘫病儿均有程度不等的运动发育落后,病情严重者始终不能行走。
2、肌张力异常:在新生儿时期,少数脑瘫病儿表现为肌张力增高,大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肌张力低下。随着月龄的增加,肌张力由低下逐渐增高。临床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加,双下肢伸直内收常呈剪刀状,上肢屈肌张力增高,双手经常呈握拳状。
3、主动运动减少:新生儿期表现动作减少,吸吮能力差,觅食反射低下,常喂养困难。偏瘫型脑性瘫痪表现为一侧活动减少。
4、反射异常:原始反射延迟、消失,而一些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。
5、其他异常:如智力低下、癫痫、视力异常、听力减退、语言障碍、认知和行为异常等。
(二)实验室检查
可进行头颅X线摄片或颅脑CT扫描,了解脑部有无发育异常、畸形、异常钙化影等。同时可进行脑电图检查,如有痫样放电则可能合并癫痫。
(三)临床分型
1、痉挛型:约占脑瘫的2/3,病变主要波及锥体系统,表现为肌胀力增高,肌力下降,反射亢进,2岁以后巴氏征(Babinskisign)仍为阳性。
2、强直型:主要表现为锥体系受损症状,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,腱反射亢进。
3、手足徐动型: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统,表现为不自主运动。紧张时或有意识运动时,不自主运动增多,由于颜面肌肉、舌肌、发音器官肌肉运动多有受累,故常伴有语言障碍。腱反射不亢进。巴氏征阴性。
4、肌张力低下型:表现为肌张力低下,但膝反射可引出或亢进。
5、共济失调型:婴儿表现为肌张力降低,肌腱反射不易引出,逐渐出现眼球震颤、辨距不良、步态不稳、行走摇晃。
 

治疗原则
(一)治疗原则
1、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:由于婴幼儿运动系统处于发育阶段,及时纠正,疗效较好。
2、促进正常运动发育,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:按小儿运动发育规律,进行功能训练,使病儿能进行正确运动。
3、综合治疗:除针对运动障碍进行治疗外,对合并的语言障碍、智力低下、癫痫、行为异常也需进行干预,还要培养他们日常生活、社会交往以及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。
4、家庭训练和医生指导相结合:脑瘫和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许多治疗要在家庭里完成,家长和医生需密切配合,制定训练计划,评估训练效果,纠正不合理的训练方法。
(二)功能训练
1、躯体训练(physical  therapy):主要训练粗大运动,尤其是下肢功能。针对脑性瘫痪遗留的各种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的训练,目的在于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,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,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。
2、技能训练:以训练上肢和手的功能为主,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为以后的职业培养工作能力。
3、语言训练:有语言障碍时应进行发音训练,咀嚼吞咽功能训练,学会用鼻呼吸,并训练小儿听力及视力。如有听力障碍要尽早安装助听器,视觉障碍也应及时纠正。
(三)矫形器的应用
   在功能训练中,常需用一些辅助器和工具,矫正小儿异常姿势,如行走矫形器可促进足踝骨骼的生理排列,并可降低关节周围肌肉的紧张度,合适的矫形器还有抑制异常反射的作用。
(四)手术治疗
   主要适用于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患儿。为了矫正畸形、改善肌张力、恢复或改善肌力平衡,可进行肌腱手术、神经手术、骨关节手术。
(五)物理治疗
   包括水疗及各种电疗。患儿在水中能产生更多的自主运动,肌张力得到改善,对呼吸有调整作用,有利于改善语言障碍病儿的语言能力。
(六)药物治疗
   目前尚无治疗脑瘫的特效药物,为缓解手足徐动型的多动,可用小量苯海索,每次1mg,每天2次,可改善肌张力。

疗效判定标准:尚未确定。

 

辽宁省按摩协会:开展国内外按摩学术交流,推广新技术,培训咨询技术。 辽宁省按摩协会培训中心:按摩师培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