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疾病查询 > 肿瘤科疾病 > 肝海绵状血管瘤

浏览历史

肝海绵状血管瘤
辽宁省按摩协会 / 2015-10-29

肝海绵状血管瘤,经肝动脉造影、门静脉造影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标本血管铸型的观察,均证实本病是肝动脉末梢的先天性畸形,其血供完全来自肝动脉,而与门静脉无关。肿瘤质地柔软,切面呈蜂窝状,内充满血液可压缩而状如海绵,呈紫红色或青紫色。

诊断依据

1、症状。本病发展缓慢,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。小血管瘤多无症状,随肿瘤增大,上腹或右上腹可出现肿块、胀痛、隐痛。肿瘤压迫邻近器官可出现相应的症状。
2、体征。上腹可扪及肿块,表面光滑、质软或中等硬度,弹性感,无明显压痛,与肝相连并随呼吸上下移动。偶能在肿瘤处闻到血管杂音。若有纤维化和钙化,则触之较硬,有结节感。
3、实验室检查。肝功能可无变化。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可出现贫血、血小板减少。
4、B超检查。肝内显示单个或多个强回声图像,其边界清楚、轮廓规则,内有多数均匀的小蜂窝状液性暗区,后回声可加强。亦可有呈等回声、低回声或混合型。有人指出,凡边缘锐利清晰,后壁回声增强的高回声占位性病灶,高度提示肝血管瘤。3cm以下的小血管瘤检出率为70%。
5、核素肝扫描。198Au肝扫描,病变直径>2cm者,呈局限性缺损或稀疏区。再行113In肝内血池扫描,则上述区域呈放射性充填或过度充填。但血供不佳者有时不充填,而出现假阴性。
6、CT扫描。大致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,其中心区常有大小、数量、程度不同的密度更低区,边缘整齐或不规则。增强扫描,病变的边缘区及其附近出现“C”型环形或不连续的增强带。
7、肝动脉造影。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颇有价值的方法。其敏感性为96.9%,特异性为100%,准确性为97.7%。磁共振成像(MRI)检查,对本病诊断尤为有用。
有人建议,凡B超提示肝内有直径约3cm大小的局灶占位病变,应以CT或MRI来验证,结果不符者,应作核素扫描及血池扫描或血管造影。

辽宁省按摩协会:开展国内外按摩学术交流,推广新技术,培训咨询技术。 辽宁省按摩协会培训中心:按摩师培训。